发聋振聩的成语故事


发聋振聩

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基本解释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出处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的典故

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发聋振聩)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绿林大盗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
万众一心 清 金安清《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联络,万众一心。”
趁火打劫 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防患于未然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挥霍无度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因为儿子豹英一向挥霍无度,不敢交与他。”
不分青红皂白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
举善荐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急功近利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女生外向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读书种子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