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之感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例子宋·曾巩《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
基础信息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注音ㄕㄨㄤ ㄌㄨˋ ㄓ ㄍㄢˇ
感情霜露之感是中性词。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近义词霜露之思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朝思暮想(意思解释)
- 泥牛入海(意思解释)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意思解释)
- 长命富贵(意思解释)
- 紫陌红尘(意思解释)
- 秣马厉兵(意思解释)
- 拂袖而去(意思解释)
-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意思解释)
- 顾影弄姿(意思解释)
- 性急口快(意思解释)
- 衣锦还乡(意思解释)
- 互通有无(意思解释)
- 风急浪高(意思解释)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释)
- 倒裳索领(意思解释)
- 奇货可居(意思解释)
- 经史百子(意思解释)
- 舞刀跃马(意思解释)
- 打情卖笑(意思解释)
-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意思解释)
- 聪明才智(意思解释)
- 鲜血淋漓(意思解释)
- 无影无踪(意思解释)
- 义不容辞(意思解释)
- 逢人说项(意思解释)
- 纵横四海(意思解释)
- 面如土色(意思解释)
- 经国之才(意思解释)
※ 霜露之感的意思解释、霜露之感是什么意思由查字词提供。
与《霜露之感》相关的谜语
与《霜露之感》相关的造句
与《霜露之感》相关故事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囊萤映雪 |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
章甫荐履 | 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
阿世取容 |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别人的欢心。迎合世俗,取悦于人。 |
说一不二 | 指说话算数;说了就不更改。 |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人心归向 |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
野没遗贤 | 见“野无遗贤”。 |
反老还童 | 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归十归一 | 谓有条有理。 |
冠绝一时 | 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
扶摇直上 |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
大张旗鼓 |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
不治之症 |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
三十三天 |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舞刀跃马 | 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
扭直作曲 | 比喻是非颠倒。 |
读书种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
手不释书 | 犹手不释卷。 |
立竿见影 |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
安身立命 |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
子继父业 | 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
足衣足食 |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气味相投 |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
显亲扬名 | 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
浅见薄识 | 浅见:肤浅的见解。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
打开天窗说亮话 |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