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ǔ

主体


拼音zhǔ tǐ
注音ㄓㄨˇ ㄊ一ˇ

繁体主體
词性名词

主体

词语解释

主体[ zhǔ tǐ ]

⒈  事物的主要部分。

信的主体。

main body; main part; principal part;

⒉  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主体和客体。

subject;

⒊  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刑法中指因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人;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即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犯罪主体。
国际法主体。

引证解释

⒈  指君主的统治地位。

《汉书·东方朔传》:“﹝ 接舆、箕子 ﹞使遇明王圣主……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 五帝 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

⒉  事物的主要部分。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 广西 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
毛泽东 《青年运动的方向》:“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 中国 的老百姓。”

⒊  哲学名词,和“客体”相对。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⒋  法学用语。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刑法中指因犯罪而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即国家。

国语辞典

主体[ zhǔ tǐ ]

⒈  事物中的主要部分。

如:「学生为学校的主体。」

客体

⒉  哲学上指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

⒊  权利义务所赖以发生的称为「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如人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物 即为客体。

分字解释


※ "主体"的意思解释、主体是什么意思由查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与《主体》相关的谜语

与《主体》相关的歇后语歇后语

与《主体》相关故事

造句


1.传统行政规制模式制造大量泾渭分明的对立范畴,这就使得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昭然若揭,它集中体现为规制主体与规制对象之间的对抗性,将公益与私益关系机械地理解为此涨彼消。

2.’98抗洪广场的主体建筑——驳船形建筑物的前面是一片水面,本来是用来接待游客时再现当时沉船堵口的壮观场面,如今已被展销中心用来养蚌育珠。

3.正如德高望重的勒恩汉德法官1951年时所说:"如果我们想要延续民主体制,必须遵守一条戒律正义不能配给。"。

4.当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一方面享受市场主体管理者的各项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又享受政府官员的各项待遇,他们进退自如,左右逢源。

5.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6.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新民诉法做出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7.总之,期待着通过以上的论述,整理出一个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论纲.

8.为主体、由过去人们君子不言利到现在许多方面以利益为驱动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东西让我们目不暇接,许多思潮让我们出乎意料,许多观念让我们是非莫辨。

9.奉献是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奉献是发挥个人积极性和创造的源泉,能自觉追求人生真、善、美;能自自觉提自我主体素质;能融洽入集体的社会,是真诚互助的桥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10.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