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其功,必有其效。
二、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三、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四、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五、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六、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七、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八、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九、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十、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十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十二、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十三、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十四、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十五、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十六、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十七、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十八、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十九、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二十、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二十一、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二十二、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二十三、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二十四、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二十五、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二十六、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二十七、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二十八、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二十九、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三十、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三十一、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三十二、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三十三、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三十四、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三十五、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三十六、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三十七、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三十八、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三十九、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四十、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四十一、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四十二、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四十三、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四十四、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四十五、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四十六、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四十七、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四十八、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四十九、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五十、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五十一、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五十二、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五十三、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五十四、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五十五、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五十六、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五十七、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五十八、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五十九、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六十、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六十一、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六十二、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六十三、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六十四、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六十五、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六十六、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六十七、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六十八、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六十九、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七十、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七十一、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七十二、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七十三、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七十四、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七十五、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七十六、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七十七、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七十八、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七十九、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八十、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八十一、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八十二、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八十三、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